12月26日,“2020年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生物与食品学科组年会”采用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线下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本次年会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办。全国近70家生物学科、食品学科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部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参加了此次年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与食品类国家级、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领导和骨干教师40余人线下参会,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也参加了会议。本年会利用ClassIn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收看人次近四千次。
大会开幕式由联席会生物与食品学科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张雪洪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通过视频为此次大会致辞,他表示今年的“新冠”疫情虽然改变了年会的召开方式,但没有阻断年会上交流合作的热情,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畅所欲言,加强合作,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为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和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教指委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院士也通过视频发表讲话,表示在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生物与食品科学快速发展,相应的本科实验与实践教学也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对接社会和产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与科技进步,推动生物与食品类实验与实践教学迈向更高水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医学出版事业部主任吴雪梅编审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致辞,表示教材建设要自觉将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上来,准确把握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新方位,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高等教育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联席会的各项活动,与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道,在实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年会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复旦大学乔守怡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林志新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谢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峰教授分别担任报告阶段的主持人。
大会共有9个主题报告。张雪洪教授首先报告了2020年联席会生物与食品学科组工作情况及2021年工作计划,并且针对大家关心的示范中心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工作量及实验课程考核评价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做了详细的介绍。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院翁庆北教授从竞赛的筹备、报名、网评、决赛、财务收支等方面全方位地汇报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具体情况。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滕利荣教授做了题为“疫情下的实验教学内涵建设”的报告,介绍了疫情这一特殊情况下“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做’”的教学与工作经验。高教社吴雪梅编审做了题为“融合出版助力一流实验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报告,介绍了新时代下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新形势,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数字教材出版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崔瑾教授做了题为“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项目,打造国家级‘金课’”的报告,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金课”的建设内涵与现状,并共享了南京农业大学在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方面的探索经验与成果。复旦大学吴燕华教授做了题为“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实验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建设”的报告,她与大家分享了复旦大学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举措与成果。浙江大学吴敏教授通过网络连线针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总结。中山大学项辉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平台与实践基地结合的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报告,介绍了数字平台与实践基地结合的野外实习教学经验。江南大学王周平教授做了题为“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食品学科发展和示范中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陈峰教授做了题为“实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入”的报告,通过实例讲述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经验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思政融入中的重要性。最后,“2022年联席会生物食品学科组年会、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承办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副院长陈建军教授做了单位情况介绍。
本次年会聚焦生物与食品类示范中心的建设、一流实验课程和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虚拟仿真、生物学野外实习、科研训练等,通过与会教师的报告、经验分享、提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了参会教师对于新时代实验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平台搭建、教学手段、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认识。会议将进一步推进虚拟仿真在生命领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思政元素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实验课程改革,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支撑高质量生物与食品类本科人才培养,加强各示范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为新形势下我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多贡献。